SDYU UED提醒您: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chrome,搜狗,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
党群动态
党建十六个关键词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30        

 

关键词之一:“两大历史性课题”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他还告诫全党:"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她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中国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使党能够领导和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党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根据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战略性、阶段性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政策和策略,调动人民群众参加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宏大的干部队伍,使他们具有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要求的理论、政策、知识、工作水平,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要使我们党保持和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完成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还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反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我们党是一个执掌着拥有13亿人口大国政权的大党,有着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大多由我们党的党员担任,所以能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血肉关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上官本位思维的影响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止,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败要标本兼治,从教育、法制、监督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努力使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目前国际局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外来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观察应变和决策能力。此外,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出现,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化趋势,如何减少、化解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考验着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
"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党的自身状况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的党建任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之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首先提出要把党的建设当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年10月,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2年2月,邓小平郑重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历史课题,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进入90年代之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形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构想。
1994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了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就党的组织建设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以完备的制度保证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数以百万计的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能够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必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数以万计的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形成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干练而充满活力的领导层。"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2002年5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一方面,他还明确提出了四个"一定要"的具体要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执政党建设的重大的战略部署。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建党、列宁组织建党、毛泽东思想建党、邓小平制度建党的思想,又丰富了这些学说,把共产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针。只要全党能够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建设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关键词之三:“与时俱进”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
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2002年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到:
"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150多年来,人类社会在政治上经历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经历了超级大国两极对立,意识形态对抗,互相隔阂的时代;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取得成功,而又走向低潮的复杂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自身的调整,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空间和余地的变化。目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在斗争与合作、影响和渗透中共存,彼此的斗争将反映在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上。在经济上,科技迅猛发展的强烈推动、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形成更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又使他们承受着不公平的竞争压力。在文化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趋广泛,先进的文化架起了人类彼此了解的桥梁,腐朽的因素则又毒害了部分人的心灵,各民族的个性文化则又面临着毁灭的危机,文化领域的借鉴与保护、趋利与避害,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科技上,它对人类物质、精神、政治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显得极其重要。如何运用科技发明造福人类,也是全人类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准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80年代中期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前两步已经顺利实现,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处于这一阶段,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相差很远,只有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才能实现第三步奋斗目标。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增加人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想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等等。
"一定要看到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组织形式、人们的劳动就业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越来越向复杂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以至为转移的趋势。
上述这些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看不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但是借口时代发生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同样是错误的、有害的;看不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丧失信心,忽视我们前进中的困难,就会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看不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急剧变化,不能及时改善领导和管理方式,就会落后于时代,在政治上处于被动。
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概括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依据。


关键词之四:邓小平理论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1997年2月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世长辞。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诫全党同志: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大会的主题。江泽民在向这次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他向全党同志发出呼吁:"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次大会将以邓小平名字命名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列入党章,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性质;改革是一场革命;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等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是这一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它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又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我们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02年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又指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之五:“三个代表”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知识经济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科技领域革命性的突破层出不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时代的发展向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正面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5月14日,他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就"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并指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在2002年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就"三个代表"的理论性质和落实要求进一步作了阐述。他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具体而言,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党的八十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趋势和特征认真分析研究、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担负的使命和对执政党的性质与宗旨进一步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中国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宣言书。它同时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针。它将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之六:“两个先锋队”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的工人阶级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中国近代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相比,它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宣称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之后,始终保持着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新时期之初,我们党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了较大变化、经济运行形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部分工人群众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而且这种工作岗位的变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优势的发挥。他们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必须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在我们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她还必须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成为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成员就业情况的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流动的周期将越来越短,社会身份的变化频率将越来越快。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大多数人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工作,或合法经营而为推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他们同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作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理由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同样,他们当中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只要承认党的纲领、章程,自觉地为党的路线、纲领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党组织就应当向他们敞开大门,并通过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这样做,可以不断地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不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要使我们党成为"两个先锋队",就必须做到坚信中国工人阶级目前仍然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它不仅长期存在,而且队伍会不断地壮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依然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代表这一事实。就必须正视和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联系我们党组织发展的历程,全面地、本质地看待党的性质,决不能简单地把拥有财产的多少看成政治落后与先进的标准;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诚如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两个先锋队"论断的提出,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理论和实践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人们研究和认识党的执政规律,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之七:“四个如何认识”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第一、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历程。
第二、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三、关于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第四、关于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纷繁复杂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资本主义的现状及未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新思考。针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诸如怎样向群众将清楚国际国内的形势;在信息丰富、群众思想十分活跃的情况下,如何统一干群的思想等问题,2000年6月28日,在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对国际国内形势如何认识的四个问题。他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历程。江泽民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曲折出发,指出:"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们要通过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他在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所反映出来的特色之后,指出:"一方面决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广泛结合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历程。要使大家认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三、关于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他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增强;另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在明显地增加;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思想观念也会沉碴泛起。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主流"方面,又要正视"支流"方面,"越是变革时期,越要警惕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发生和对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和改进。"
第四、关于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他指出,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发生的变化必然对我们的干部群众思想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政治战略保持足够的警惕,"我们与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这是阶级斗争在我国一定范围内仍然并将长期存在的主要表现。"我们"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要十分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
"四个如何认识"点明了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澄清了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党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之八:“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求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党的十五大以来的5年,是跨世纪、跨千年的关键性历史时期。其间国际局势风云变换,国内发展方兴未艾。面对时代和时局的变化,党中央多次向全党发出号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本着"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思想文化几科技素质,迎接各种挑战,更好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向全党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求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1999年1月11日,针对愈演愈烈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组织了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研究探讨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在研究班结束会议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希望全党同志进一步端正学风,努力把学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是要坚持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四是要坚持学习一般知识与学习专门知识的统一;五是要坚持在研究中国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有益知识和经验。最后,他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通过全党的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001年12月11日,经过15年漫长谈判,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与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学员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这是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很实际很具体的检验。全党都要加紧学习,加强研究。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在开放条件下管理和驾驭经济发展全局的本领,在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善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把国际市场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只要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运用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各种机遇,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新的学习,新的考试"是加入WTO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具备了"五种能力",才能使机遇大于挑战,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思想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新时代的具体要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党的思想作风的完整继承和发挥。"新的学习,新的考试"则突出了学习问题对全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之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关键是要选好人、用好人。”“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是从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中得出的结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继承了我们党“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原则,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选拔任用方针。
1995年,中共中央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质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遏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条例》颁发后,由于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一大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增强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但是,形势的不断发展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干部选拔任用理论研究的一批新成果都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主张,为干部工作的改革明确了总目标、总方向。因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成为当前干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7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个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执行,这是我国干部工作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举措。
《干部任用条例》共分13章,74条。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选拔任用条件,规范了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交流、回避,免职、辞职、降职,纪律和监督等一系列环节,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了全方位的实体性和程序化规定,各章各条之间互相衔接,保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的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干部任用条例》全部内容体现了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科学化原则,即依据了党政干部成长的一般性规律,制定了严格选拔任用标准、程序,又结合了国情、党情的一般状况,还为优秀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制度化条件;在民主化方面,既明确了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集中制原则,又为人民群众在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制度化方面,规定了干部“选、育、用、管、监”,升降去留的具体细则,这些细则既环环相扣,紧密无隙,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较之过去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次重新制定的《干部任用条例》反映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形势下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要求,突出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总方针精神。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和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防止用人上的少数人或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杜绝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之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合法的长期的执政党,肩负着领导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繁重任务,所以要管理好国家事务,就必须首先加强自身建设,管理好党本身的事务,将党建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1992年初的视察南方谈话中,他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长期执政的政党,尤其是共产党组织纷纷失政下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 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
江泽民指出:由于我们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当今的世界又处于深刻的发展变化当中,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所以从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
如何从严治党?江泽民针对目前党内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强调指出:"第一,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第二,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一定要严格把关";"第三,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监督";"第四,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他还强调,"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
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从严治党"的方针。他指出:"从严治党,必须全面贯彻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各级党组织都要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决不回避和粉饰。""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在2002年的"5.31"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是对我们党长期从严治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对世界上其他长期执政党失败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它将国家的管理和发展与党的巩固和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考,凸现了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以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从一个更新的高度说明党的建设和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对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之十一:“五种精神”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中,历来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一再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一切困难等五种革命精神。十五大以来,在精神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斗争中总结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在新的世纪,全党全民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动力?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在谈到"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时,他提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五种精神"。这"五种精神"就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它要求我们党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它要求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不断把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推向前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革除那种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墨守陈规、无视时代发展要求,自甘落后、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求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攀登事业的新高峰。时刻清醒地牢记,要把现代化事业干成功,必须有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一种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它要求在全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全党蔚然成风。大力倡导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尽心尽责的良好风气,坚决反对和抨击做官当老爷,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空谈误国的坏作风。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它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装着人民和党的事业的品格,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清正廉洁,兢兢业业,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正确地对待自己、同志、组织和群众。多学习、少应酬,多奉献、少计较,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五种精神"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和全社会应当具有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党员,尤其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精神品格的培养具有具体的指导作用。"五种精神"的具体内容既继承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


关键词之十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命。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采取了若干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端正党风,纯洁政风,纯化民风。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良好的党风,专门召开了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针对目前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其基本内容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其中,"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问题上提出了"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口号。"用好的作风选人",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必须严格遵循干部工作原则。坚持任人唯贤,不准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循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临时动议。""要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自觉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选作风好的人",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对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人,因循守旧、照搬照抄、不思进取的人,作风霸道、不顾大局、闹不团结的人,任人唯亲、拉帮结伙、跑官要官的人,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的人,不仅不能提拔使用,而且要严肃批评教育,直至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
"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两者紧密联系,前者执行得如何,直接影响后者的质量。坏的作风不可能选出作风好的人,好的作风也不可能让作风坏的人被选拔任用。干部选拔任用中作风建设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是不是在"用好的作风选人",它更是党的作风是否纯洁,是否为人民所认同的最直接反映。
全会还号召全党同志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开拓进取、知难而进,关心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使党的作风、党群干群关系能有新的明显的改善,让人民群众见到实效,增强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信心。
为党的作风问题专门召开一次中央全会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这在中共党史上并不多见。这一方面说明党的作风建设上遇到了新的课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非认真抓不可的时候了;另一方面,说明中共中央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纠正。"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从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制度等方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全面。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之十三:“三讲”教育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精神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的部署,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后,我国的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性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种种新的变动。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相当一部分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缺乏、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等现象,如任其发展蔓延,势必破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县处级以上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开展一次以"三讲"为内容的教育活动。
1995年9月27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指出:"我们的高级干部,首先是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长,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同年11月8日,他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讲学习,主要是学理论,学知识,学技术。首先是学理论。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讲正气,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继续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199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指出:"今明两年要集中一段时间,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1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 "三讲"教育推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并对这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原则、方式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随后,全党范围内的"三讲"活动全面展开。
这次"三讲"教育本着"始终立足于学习提高"、"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开展'三讲'教育同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斗争"等原则;要求达到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实践党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分级分批进行,具体步骤和方法是:"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成果";目的是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的全面贯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次为期两年的"三讲"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所作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它采用了整风的精神,着重解决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提高全党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增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是在新的势力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新的成功探索。


关键词之十四:“学教”活动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这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的关键。”
到了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对象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长期的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为此,中共中央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表之后,以中央办公厅的名义于2000年11月30日,发出《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农村基层组织连续6年集中整顿和建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再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这次"学教"活动的原则是:坚持学习教育与推动农村工作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上下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它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进展;减轻农民负担要切实见到成效;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要有明显的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教"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是: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先将重点放在乡镇和县(市)部门,然后逐步扩大到村一级班子和部门驻乡镇单位。对已经进行过"三讲"集中教育试点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整改措施,重点抓好村级学习教育活动。
《意见》颁发后,农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迅速全面开展。中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联系会议领导小组,统一指导这项工作。各级党组织立即组织精干人员,采取切实措施,落实《意见》提出的要求。在这次"学教"活动中,不少地方组织工作小组,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动的实际问题,帮助整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清理村级财务,解决干群矛盾,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党在农民中的威信。   这次"学教"活动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2002年6月,在全国农村"学教"活动总结表彰会议在杭州召开。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这次"学教"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 "5·31"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紧密联系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切实把这次"学教"活动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好、巩固好、发展好,把这次"学教"活动中的一些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进一步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这次"学教"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稳步开展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它对我国农村工作的改革、稳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之十五:“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并把它们上升到国家管理的高度加以认识,丰富了治国方略的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内容。关于"依法治国":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听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家富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座后,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依法治国"的内涵、基本要求、现实意义作了说明,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法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关于"以德治国":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核心内容、主要手段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了道德建设的意义。他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法律和道德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他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再次强调:"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两个理念的提出以及对两者互相关系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国家管理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造。它对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中国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之十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民主化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愈加迫切。十五大以来,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得以实现。江泽民在"5.31"讲话中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若干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做到:
对社会主义民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一、要改变仅仅把民主看成是一种工作作风,如允许大家说话、领导着作风开明等等;其二、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必须与民族的政治传统相适应,超越具体国情、超越历史阶段的民主,无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还会妨碍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尽管近代民主政治起源于西方,它的若干理论原则、制度设计、运行方式有若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民主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在当代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民族的力量,驾驭复杂的局面,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带领人民走向辉煌的未来,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
民主政治的推进与法制的完善紧密相连。在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法制建设的价值导向。离开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去进行法制建设,只能使法制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违背人类政治进步的方向,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民主政治建设离开了法制的建立与完善,就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甚至会使民主成为"民乱",无政府现象猖獗,这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十分有害的。
目前,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制度设计、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落实群众应该拥有的"四权",并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张的提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是"七一"讲话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补充。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 入党详细过程

下一篇: 党的基本知识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2020All Rights Reserved